材料的S-N曲线一般是在室温、空气环境下得到的。在诸如海水、酸碱溶液等腐蚀介质环境下的疲劳称为腐蚀疲劳。腐蚀介质的作用对疲劳是不利的。腐蚀疲劳过程是力学作用与化学作用的综合过程,其破坏机理十分复杂。影响腐蚀疲劳的因素很多,一般有如下趋势:
(1) 载荷循环频率的影响显著。无腐蚀环境作用时,在相当宽的频率范围内(如200Hz以内),频率对材料S-N曲线的影响不大。但在腐蚀环境中,随着频率的降低,同样循环次数经历的时间增长,腐蚀的不利作用有较充分的时间显示,使疲劳性能下降的影响明显。
(2) 在腐蚀介质(如海水)中,半浸入状态(或海水飞溅区)比完全浸入更不利。
(3) 耐腐蚀钢材,抗腐蚀疲劳的性能较好;许多普通碳钢的疲劳极限则下降较多,甚至因腐蚀环境而消失。
(4) 金属材料的疲劳极限一般是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的。
但随着温度的下降,材料的断裂韧性也下降,表现出低温脆性。一旦出现裂纹,则易于发生失稳断裂。高温将降低材料的强度,可能引起蠕变,对疲劳也是不利的。同时还应注意,为改善疲劳性能而引入的残余压应力,也会因温度升高而消失。